紅木家具之所以能從明清傳承至今,除去實用性符合人民群眾的需求,還承載了近千年的華夏文化。那么,紅木家具到底蘊含了什么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呢?今天,941紅木網老良談談自己的理解,紅木家具所承載的五大文化。
一、東方哲學文化
中國人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紅木家具作為中國特有的家具類型,把質地堅硬的紅木,根據紅木顏色、紋理、材性來設計與制作紅木家具,設計了多種榫卯結構進行連接,再不借助任何金屬釘子的情況下,制作出美觀大方、堅固耐用的紅木家具,是天人合一的具體表現。
中國人講求“中庸”之道是不爭的事實,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和諧、平衡是外國人不易理解的智慧和哲學。紅木家具,厚重但不顯沉悶,華美而不艷俗,名貴而不奢靡,很好地體現了中國人的“中庸”之道。以圈椅為例,圈椅的造型是方與圓的結合,圓是和諧,象征完滿;方是穩健,象征中正。坐過圈椅的朋友,都會感受到一種氣場十足又不張揚,寬闊大氣的感覺。
儒家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刻,對本質和外在形式都很重視。紅木家具的設計一向考慮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結合,制成的器型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于一體。比如羅漢床的三面圍板讓它可坐可臥,可倚可靠,又能在圍板上作鑲嵌、雕刻等裝飾,是實用與美觀的統一;再比如官帽椅的管腳棖做成“步步高升”的形式,既在結構上起到穩定加固的作用,讓人坐下來時也可搭腳,又寓意仕途上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四出頭的設計,也蘊含著出人頭地的質樸愿望,這些都是形式與寓意的統一。
二、中國宗教文化
道教和佛教對中國文化有巨大影響。紅木家具的設計與制作也受道、佛二教思想影響。國人席地而坐的起居習慣更迭到垂足而坐與佛教進入中國關系密切,紅木家具中的“羅漢床”“禪椅”“禪榻”名字直接與佛教相關;蓮花紋、卍字紋等佛教紋飾也被廣泛應用在紅木家具的裝飾雕刻上;佛教建筑中的“壸(kǔn)門”造型也被應用在紅木家具的牙板上,紅木家具的“束腰”樣式來源于佛教的“須彌座”。
老子、莊子講求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的道家文化,也在紅木家具上有所體現。 明朝,嘉靖、萬歷等皇帝十分看重道教,使得明式紅木家具的設計與制作中融入了大量的道家思想,從而才形成了簡約、淡雅、不飾雕琢的獨特藝術風格。比如紅木家具中的八仙桌(方桌),明顯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響。
三、生活文化
紅木家具起初服務于宮廷,明清家具體現了宮廷文化。紅木家具上的龍紋、鳳紋、蟠紋、螭紋、獸面紋、雷紋、蟬紋等,體現了等級的高低不同;明式紅木家具所用黃花梨,清式紅木家具所用小葉紫檀,當時都屬于宮廷用木,不得僭越。
紅木家具體現和文人生活文化,尤其是在明代,文人參與紅木家具設計與制作,體現著濃郁的文人氣質,見物即見人,中國文人肅靜的內心世界和不事張揚的情懷都在紅木家具是有很好的體現。
紅木家具由宮廷走向民間,民間文化也對紅木家具有所影響。紅木家具的中的炕桌、條凳、圓角柜、架子床等,都是十分實用的紅木家具;部分紅木家具上雕刻的牡丹、靈芝、鹿、仙鶴、元寶等圖案,體現了民間對衣食富足,健康長壽的質樸愿望。
四、傳統建筑文化
紅木家具和中式建筑是相伴而生,共同服務于國人。在紅木家具結構上與傳統建筑同宗同源;在裝飾上,如中式建筑中的十字紋、化字紋、回形紋等,常應用在紅木家具床榻的圍子、柜格的亮格等部位上,營造通透靈動的藝術美感。
明清時期,高宅大院,山水園林的大量興建,產生了紅木家具的市場需求,中式建筑與紅木家具發展相輔相成。明代建筑采光較差,采用淺色的黃花梨家具,而清代建筑采光變好,小葉紫檀家具和大紅酸枝家具廣泛流行,可見紅木家具隨著建筑文化變遷而更迭。
五、工匠文化
六、紅木家具基本算是手工制品,雖說目前很多雕刻都采用機器雕刻,但是榫卯結構、精細雕刻、造型設計等都還需要匠人親力親為,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精神和手藝的傳承,才能使得紅木家具流傳至今,所以紅木家具背后的工匠文化淵源很深。